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十五五规划”应重点关注这十类经济

“十五五规划”应重点关注这十类经济
2025-10-30
 
 

前言

 

“十五五” 是衔接当下与2035年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期,需锚定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银发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量子科技这十类经济,打造高效活力的经济新架构。

 

 

一、数字经济:创新领航,重塑格局

 

 

现状:在当下,数字经济已毫无争议地跃升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与关键赛道。步入 “十五五”,我国数字经济展现出愈发强劲的扩张势头,规模持续攀升,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数字娱乐等诸多前沿领域,成绩斐然,位居世界前列。不过,在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亟待攻克的难题,诸如核心技术遭遇瓶颈、数字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数字鸿沟依然显著等。

发展潜力:预计到 “十五五” 末,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将进一步提升至 15% 以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的渗透率持续提高,仅工业互联网领域就有望催生万亿级市场规模,同时数字消费、数字贸易等新业态将持续扩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规划布局:强化数字技术创新。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研发投入,建设全球竞争力平台,吸引顶尖人才,突破 “卡脖子” 技术。加快数字基建建设,升级 5G、数据中心等设施,扩大网络覆盖。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鼓励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标杆企业,构建协同发展生态。

 

 

二、绿色经济:低碳转型,守护生态

 

 

现状:节能减排、新能源发展有成效,但能源结构不合理、产业绿色化低、环境压力大。

发展潜力:在 “双碳” 目标驱动下,绿色经济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 “十五五” 期间,我国新能源产业投资规模将超10万亿元,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累计有望突破 10 亿千瓦。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占比将超过 50%,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循环经济等领域市场规模均将突破万亿,同时绿色金融市场规模预计增长 30% 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资金支撑。

规划布局: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占比,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减排,培育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并利用绿色金融、税收等政策工具,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发展格局。

 

 

三、银发经济:应对老龄,挖掘潜能

 

 

现状: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持续增加。这既给养老、医疗等领域带来挑战,也为银发经济创造市场机遇。但目前我国银发经济仍处起步阶段,产品和服务供给单一,无法充分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发展潜力:据测算,“十五五” 期间年均增速有望保持在10% 以上。老年健康护理、养老旅居、智慧养老等细分领域需求旺盛,仅老年医疗健康市场规模就将超5万亿元。随着老年人消费观念升级,老年文娱、老年教育等新兴领域也将快速崛起,成为银发经济新的增长点。

规划布局: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投入,构建 “居家+社区+机构” 协同、医养康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丰富养老服务与产品供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老年护理、康复等专业化服务,开发老年食品、智能设备等特色产品,满足多元需求。

促进产业创新发展:推动老年健康产业升级,加强医疗服务、康复器具研发等领域创新,提升老年人健康与生活质量。

强化市场监管:规范银发经济市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营造安全消费环境。

 

 

四、服务经济:提质扩容,满足需求

 

 

现状:近年来,我国服务经济发展迅猛,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上扬,在旅游、文化、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服务经济发展中仍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供给结构不合理、市场化程度较低等问题。

发展潜力:预计 “十五五” 末,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超过60%,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将突破50%。数字服务、健康服务、高端商务服务等领域增长迅猛,文旅融合、体育休闲等消费性服务业将持续释放潜力,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规划布局:推动传统服务业精细化,发展信息、科技等现代服务业;鼓励社会资本入局扩供给;建服务标准与监管体系,推进开放合作。

 

 

五、创新经济:激发活力,引领变革

 

 

现状:我国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但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我国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发展潜力:“十五五” 期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将保持在7%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预计突破60万家。基础研究领域有望在量子科学、生命科学等方向取得重大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率将提升至45%以上。创新经济将催生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仅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就将突破1万亿元,成为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动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发展潜力:打造创新生态需多管齐下: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支持科研自由探索;强化企业创新主体,推动产学研合作;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搭建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侵权行为;培育创新文化,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六、低空经济:开拓空域,育增长极

 

 

现状:低空经济作为一个融合了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发展特征的新兴领域,正从概念逐步走向实践,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向。它跨越多个产业链,融合多领域创新,是我国面向未来布局高端制造与智能服务的关键窗口。目前,我国低空经济发展正处于技术融合创新的关键期和场景应用的培育期,在低空飞行器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空域管理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发展潜力:根据《中国低空经济发展报告(2024)》预测,预计到2028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突破3万亿元,“十五五” 期间年均增速超25%。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智能无人机等核心装备市场需求旺盛,仅城市空中交通(UAM)领域就有望催生千亿级市场。同时,低空物流、应急救援、文旅体验等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规划布局:聚焦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新一代技术创新,提升飞行器性能与安全性;完善通信、导航等基础设施;优化空域管理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拓展应急救援、物流配送等应用场景,培育万亿级产业集群,打造经济新引擎。

 

 

七、商业航天:逐梦星空,拓新赛道

 

 

现状:我国商业航天近年来发展迅速,全产业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星箭场用企业陆续突破 “从 0 到 1” 的关键阶段。然而,在法规制度、政策标准、商业模式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以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发展潜力:行业预测及市场分析显示,2025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将增至2.8万亿元。,年均增速超 30%。低轨卫星互联网、商业遥感、太空旅游等成增长热点,低轨卫星发射需求超千颗。随着技术进步与成本降低,商业航天将从 B 端向 C 端拓展,卫星通信融合智能终端、太空制造突破等将开辟新市场。

发展潜力:发展需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夯实发展基础;二是推动产业链协同,强化产业竞争力;三是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应用场景。在具体实践中,要推动卫星通信融入智能终端,深化通导遥一体化等领域发展;积极探索太空旅游、商业探月,争取 5 年内实现政策突破并启动试验;推动太空制造等前沿领域在 5-10 年内完成概念验证与原型演示,拓展太空开发边界。

 

 

八、生物制造:科技赋能,推产业变革

 

 

现状:生物制造是利用生物系统特性,通过工程化手段生产产品的新兴产业,在多领域潜力巨大,我国虽有进展,但仍存关键技术等方面不足。

生物制造是借助生物系统或生物体特性,经工程化手段实现物质转化与产品生产的新兴产业。其在医药、化工等多领域应用潜力大,能降本、减污、提效。目前我国该产业有进展,但在核心技术、创新及产业配套等方面仍有不足。

发展潜力:预计 “十五五” 末,我国生物制造产业规模将突破1.8万亿元,其中生物基材料、生物农药等细分领域增速超 20%。合成生物学技术的突破将推动医药领域研发周期缩短 30%,生物可降解塑料市场占有率将提升至 20% 以上。同时,生物制造在农业、食品等领域的应用将持续拓展,成为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和保障民生的重要力量。依据文件:(2025年5月,易凯资本联合茅台基金发布《2025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生物制造篇》)(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研究所2025年第一季度发布的《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趋势报告》)

规划布局:

1.技术研发:加大对合成生物学、生物催化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

2.企业培育:通过产学研合作,培育企业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3.应用拓展:在医药、化工、农业、食品领域,分别开发新型生物药、生物基材料、绿色农产品、功能性食品等。

4.配套建设:完善产业标准、质量检测等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九、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融合发展,领出行变革

 

 

现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融合多前沿技术,是汽车产业未来方向。我国该领域成就显著,产销量全球领先,电池、自动驾驶等技术有优势,但核心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依赖国外,产业生态需完善。

发展潜力:“十五五” 期间,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突破 1500万辆,市场渗透率超 60%。自动驾驶技术将实现 L3 级规模化应用、L4 级试点突破,智能座舱、车路协同等配套产业规模将突破万亿。同时,动力电池回收、换电模式等新业态快速发展,产业链价值将向软件、服务等领域延伸,形成万亿级智能出行生态。依据:《中国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

规划布局:

1.技术突破:研发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提升产业自主可控力

2.性能升级:优化续航、充电、安全等指标,改善用户体验

3.自动驾驶:推进技术研发应用,开展试点示范,实现商业化运营

4.技术融合:加强智能网联创新,实现车、设施、人信息交互协同

5.生态完善:建设充电等基础设施,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上下游协同

 

 

十、量子科技:前沿探索,占制高点

 

 

现状:量子科技作为极具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新兴科技领域,涵盖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等多个方向,有望在未来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在量子科技领域起步较早,在量子通信等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果,但在量子计算硬件、软件算法、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发展潜力:增科研投入,建研发平台引人才;突破量子芯片、算法技术;拓展量子通信、测量应用;培育产业生态。(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5-2030年中国量子信息行业产业链调查及发展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规划布局

1.强化基础建设:增加科研投入,建设研发平台,吸引培育高端人才;推进技术攻关;

2.突破量子芯片制造、算法优化等关键技术,提升量子计算机性能;完善量子通信网络,拓展应用场景;

3.提高量子测量精度,推动在导航、医疗等领域应用。促进融合发展:

4.推动量子科技与金融、能源等领域交叉融合,培育产业生态,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

 

 

箴言

 

“十五五” 聚焦十类经济,是契合国情的战略选择。推动其协同发展,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助力 2035 年目标实现,需政企社协同发力

首页 关于我们 服务展示 视频中心 企业风貌 园区介绍 加盟合作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13918711277 | 邮箱:xinchi202501@163.com | 地址:上海市青浦区盈顺路218弄88支弄1号楼406室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51209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