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空经济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迎来爆发式增长,但人才供给却严重滞后。2025年教育部新增 “低空技术与工程” 专业顶尖高校密集布局低空领域学科头部企业加速校企合作低空人才培育进入国家战略快车道已成为低空经济竞争的核心赛道之一。
一、低空经济人才缺口
低空经济想要“起飞”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低空经济产业链包括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低空飞行服务等环节,各环节所涉及的专业人才各有不同。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 年低空经济领域人才缺口高达 100 万。其中,无人机操控员岗位的短缺情况尤为严峻,持证无人机驾驶员数量仅能满足 30%的市场需求,近七成岗位处于空缺状态。除了无人机操控员外,专业技术人员、运行管理人员等岗位也存在大量短缺。
二、低空经济纳入国家级职业技能提升重点领域
国务院文件已将低空经济纳入国家级职业技能提升重点领域低空经济:首次在2024年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而今再被纳入《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足见其在国家经济结构升级中的重要地位(见图一所示),也代表了正式启动以"技能照亮前程"为引领的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计划(2025-2027年)。
图一 将“低空经济”纳入国家职业技能提升重点领域

《意见》明确指出,将围绕以下等方向开展系统性、针对性人才培训,旨在缓解技能型人才短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具有成长带动性强的特点,也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它应用广泛,涵盖物流配送、城市空中交通、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随着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缺口问题日益显现。亟需的专业人才类型如下:
1、飞行器设计与制造:需掌握航空工程、机械电子等专业知识。
2、适航审定与安全性专家:负责飞行器合规性认证,目前全国相关人才稀缺,企业引进成本高。
3、AI与芯片设计:主要是低空智能技术、飞控算法开发、无线通信等岗位。
1、无人机应用岗位:包括无人机操控员、专业装调检修工、物流调度员、低空交通管制员等。
2、场景应用人才:如农业植保操作员、森林防火巡查员、航测建模工程师等,需要具备“飞行+行业”复合技能。
与传统项目相比,低空经济领域的项目管理者应该是复合型管理者,需兼具技术判断力与低空经济商业模式洞察力。
产教融合是未来低空经济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要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
可以推动二级院校在企业设立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在院校建设培育培训基地;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等。此外,还可以探索教培方式改革、专业与课程重布局,破解高校培养体系衔接产业用人需求的难题。通过打造现代产业学院,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校企优势互补、协同发力的新型育人生态。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是典型的交叉学科领域,目前面临着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而跨界融合正是高校的长处。支持低空经济发展,高校应充分发挥“创新孵化器”作用。高校可以以比赛为支点,持续深化“以赛促教、以赛促产”模式,为低空经济发展输送高技能人才。
职业学校以“产教融合、国内引领、创新驱动”为核心理念,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实训平台升级、产学研融合深化,构建“教学-研发-服务”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模式。职业学校可以构建“专业课程+执照培训”双融合育人体系,设有装调维护、精准植保、智能巡检等六大实训模块。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也是我国抢占全球低空经济制高点的关键落子。这一过程既要把握产业爆发期的窗口期,通过政策协同、产教融合加速人才供给;也要保持战略定力,避免盲目扩张带来的质量滑坡。唯有构建“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场景落地”的闭环生态,才能让低空经济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